中國明清時期建筑屋頂基本形式有哪些?
如果西方建筑的柱式或拱券是其代言,則中國古建筑的代言者,可用其屋頂。就以明清兩朝來說,雖然這一時期建筑屋頂的形式多種多樣,但歸結起來有五種基本形式:硬山、懸山、歇山、廡殿和攢尖。接下來這五種形式小編分別進行說明!
廡殿頂
又稱「四阿頂」或「五脊殿」,是傳統建筑中屋頂規格最高的。
廡殿頂是「四出水」的五脊四坡式,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(一說戧脊)共五脊組成,因此又稱五脊殿。由于屋頂有四面斜坡,故又稱四阿頂。
故宮太和殿形制最高
廡殿建筑成為房屋建筑中等級最高的一種建筑形式,由于它屋頂陡曲峻峭,屋檐寬深莊重、氣勢雄偉浩大,在封建社會里,他是體現皇權、神權等統治階級的象征。所以多用作宮殿、壇廟、重要門樓等高級建筑上。其他官府及及庶民不許采用。
廡殿頂又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,所謂重檐,就是在上述屋頂之下,四角各加一條短檐,形成第二檐。
在明清時廡殿頂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,唐朝時和日本也見于佛寺建筑,二重檐廡殿頂是古代建筑形制之巔,無敢出其右者。
歇山頂
又稱「九脊殿」、「曹殿」或「廈兩頭造」。
天安門城樓的重檐式歇山頂
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,即一條正脊、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,因此又稱九脊頂。由于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,分為垂脊和戧脊,好像「歇」了一歇,故名歇山頂。
其上半部分為懸山頂或硬山頂的樣式,而下半部分則為廡殿頂的樣式。歇山頂結合了直線和斜線,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棱角分明、結構清晰的感覺。
山頂還存在一種變形的形態,即「歇山頂式十字脊頂」,乍一看似乎完全是另一種東西,但是仔細看來的確四面皆是歇山式構造。
攢尖頂
又稱「撮尖」、「斗尖」,是漢字文化圈傳統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。
其特點是屋頂為錐形,沒有正脊,頂部集中于一點,即寶頂,該頂常用于亭、榭、閣和塔等建筑。
天壇的攢尖頂
攢尖頂有單檐、重檐之分,按形狀可分為角式攢尖和圓形攢尖,其中角式攢尖頂有同其角數相同的垂脊,有四角、六角、八角等式樣。圓形攢尖則沒有垂脊,尖頂由竹節瓦逐漸收小。
攢尖頂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內凹或成平面,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內凹,則為「盔頂」。
懸山頂
又名「不廈兩頭造」、「挑山」、「出山」,是中國古代民居常見的屋頂樣式。
在古代,懸山頂等級上低于廡殿頂和歇山頂,僅高于硬山頂,只用于民間建筑,是東亞一般建筑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。
山西雙林寺的懸山頂
懸山有一條正脊,四條垂脊。其特征是:各條桁或檁不像硬山那樣封在兩端的山墻面中。而是直接伸到山墻以外,以支托懸挑于外的屋面部分。也就是說懸山建筑不僅有前后檐,而且兩端還有與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。于是其兩山部分便處于懸空狀態,因此得名。
硬山頂
硬山頂是規格最低的屋頂形制。根據清朝規定,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。
硬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,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。和懸山頂不同,硬山頂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兩側山墻把檁頭全部包封住,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墻,故名硬山。
滿清入關前所居皇宮——「沈陽故宮」里面的建筑幾乎清一色都是兩坡出水的硬山頂。
沈陽故宮
和懸山頂相比,硬山頂有利于防風火,而懸山頂有利于防雨,因此北方和南方沿海民居多硬山,南方內陸的土木結構建筑則多用懸山。
清代隨著硬山頂技術的成熟,山墻的造型開始多樣化,稱為封火墻,南方各地都出現了帶有明顯地方特征的山墻,譬如徽派建筑中的馬頭墻、福州地區的馬鞍墻、嶺南民居的鑊耳墻、潮汕地區的五行山墻等等。
古樸的屋頂雖然歷經歲月洗禮,但依舊堅挺地給人撐起了一片深遠的天空。放眼望去,或繁星點點,或皓月當空,或云遮霧繞,或余霞成綺,在屋頂上靜靜地守望天空,最孤獨也最踏實。
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。業務電話:15091150527(微信同號)
版權聲明:本文由EPC工程總承包加盟合作發布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。